当前位置: 首页 > 解读回应 > 调查反馈

南通市关于市区道路交通改善提升的调查反馈

来源: 市公安局 发布时间:2025-03-26 字体:[ ]

为提升南通市区道路交通运行品质,改善市民交通出行环境,本站于2025年2月21日至3月21日开展南通市关于市区道路交通改善提升的问卷调查,本次结果反馈如下:

一、调查结果

1.您的性别?

2.您的年龄?

3.您的受教育水平?

4.您的职业?

5.您的常住属地?

6.您出行选择的主要交通方式?

7.您一般出行的时间段?

8.您日常出行是否遇到过交通拥堵情况?

9.您一般会在哪些区域遇到交通拥堵?(多选)

10.您一般会在周几遇到交通拥堵?(多选)

11.您一般会在哪些时段遇到交通拥堵?(多选)

12.您一般在哪些道路遇到交通拥堵?(多选)

13.您认为哪些问题最容易导致市区交通拥堵?(多选)

14.您认为近年来市区交通治理工作成效如何?

15.您认为公安交警部门在保通保畅方面工作如何?

16.您认为公安交警部门工作重心应该侧重在哪个方面?

17.您是否接触过交通安全宣传?

18.您一般通过什么渠道了解过交通安全宣传?(多选)

二、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参与者中,有0%的人出行选择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步行;有6.25%的人出行选择的主要交通方式是自行车;有31.25%的人出行选择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有50%的人出行选择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小汽车;有6.25%的人出行选择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公交车;有6.25%的人出行选择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地铁。

本次调查参与者中,有37.5%的人日常出行频繁遇到过交通拥堵情况;有50%的人日常出行偶尔遇到过交通拥堵情况;有12.5%的人日常出行从没遇到过交通拥堵情况。

本次调查参与者中,有87.5%的人一般会在周一遇到交通拥堵;有56.25%的人一般会在周二遇到交通拥堵;有62.5%的人一般会在周三遇到交通拥堵;有62.5%的人一般会在周四遇到交通拥堵;有93.75%的人一般会在周五遇到交通拥堵;有37.5%的人一般会在周六遇到交通拥堵;有25%的人一般会在周日遇到交通拥堵;有12.5%的人从没遇到交通拥堵。(多选)

本次调查参与者中,有87.5%的人认为行驶速度慢最容易导致市区交通拥堵;有25%的人认为交通违法行为多最容易导致市区交通拥堵;有12.5%的人交通事故多认为最容易导致市区交通拥堵;有68.75%的人认为交通组织不合理最容易导致市区交通拥堵;有0%的人认为其他原因最容易导致市区交通拥堵。(多选)

本次调查参与者中,有75%的人认为公安交警部门在保通保畅方面工作较好;有25%的人认为公安交警部门在保通保畅方面工作一般;有0%的人认为公安交警部门在保通保畅方面工作较差。

本次调查参与者中,有0%的人有很多次接触过交通安全宣传;有75%的人有几次接触过交通安全宣传;有25%的人几乎没有接触过交通安全宣传。

本次调查参与者中,有100%的人一般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了解过交通安全宣传;有87.5%的人一般通过南通公安等微信公众号了解过交通安全宣传;有37.5%的人一般通过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摊了解过交通安全宣传;有12.5%的人一般通过书籍、报纸等传统媒体了解过交通安全宣传;有0%的人从未接触了解过交通安全宣传。(多选)

三、相关建议

一是完善精细管理,提升综合治理效能。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乱点,围绕学校、商圈、景区等重点区域和早晚高峰等重要节点,因地制宜“一点一策”调控措施,均衡交通流量,保障区域交通顺畅。加强与交通、住建等部门协作联动,一盘棋统筹推动基础设施优化、隐患常态治理。强化流量数据分析,动态优化信号灯配时,提升道路整体通行效率。精准调度警力,提高路面管理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刃”上。

二是强化科技应用,构建智能治理格局。加深与国内科技公司、高等学校的合作交流,积极研究AI、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更多、更广的应用场景,变事后管理为事前干预,更好的服务经济发展和群众出行。发挥无人机等新型设备的独特优势,创新管理方法,拓展工作思维,推动城区交通管理由传统化、人力化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三是持续宣传教育,培育文明交通风尚。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依托“七进”宣传阵地,持续开展多频次、高质量的宣传行动。继续推进“护老行动”,深化“美丽乡村行”巡回宣讲,不断延伸宣传触角。深化“法润校园”平安守护行动,常态化进学校普及交通安全,群发安全提醒短信,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文明出行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及家长文明参与交通意识。联合交通运输等部门深入出租、客运、公交、旅游、快递、外卖等企业,开展安全检查,组织交通安全教育,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