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法医秦明》,将法医这个“冷门”职业展示给大家,展现了法医的艰辛与不易,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在南通市海门区公安局,也有一位“秦明”,他就是南通海门区公安局刑警大队十中队指导员李家骐。
今年51岁的李家骐,是安徽阜阳人,1995年从皖南医学院法医专业毕业后,就进入海门区公安局从事法医工作,这一干就是29年。29年来,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磨练成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老“骐”。
钻业务 练就精湛技术
“走现场,求真相,不出真相绝不放弃。”李家骐说,早在大三的时候,他就参加实习,与办案民警一起深入案发现场。那时候,他就要去一次命案现场,参与解剖工作。
“我接触的第一起案件,至今还记忆犹新。”据李家骐回忆,当时有一起命案中,凶手将受害者的尸体抛在了芦苇荡里,来到了现场后,他发现尸体已经高度腐败。尽管那时的解剖条件较差,但他还是克服了困难,完成了解剖工作,明确了死者死因。
1998年,李家骐被派去上海参加进修,自此,他的业务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进修了三个月,在80多天的时间里解剖了300多具尸体,最多的时候一天解剖了13具。”李家骐说,那时候几乎每天上午9点出门,到次日凌晨两点才回去,基本上每天都要到现场,系统学习了现场分析与还原。
“老‘骐’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我们一时无法判断的案情,他基本上都能准确定性。”刑警大队十中队民警王飞飞说。
强细节 精准助力破案
前年,海门区某街道的一位老人被人发现死在家中,现场老人身旁有一把剪刀,屋子里满是血迹。就在大家一时无法确定案件性质的时候,在场的李家骐给出了自杀的“答案”。
原来,李家骐根据死者颈部伤口的位置、深浅、走向,凭着多年的经验精准定性,为案件调查、尸体解剖、家属思想工作、现场血迹分析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去年,海门开发区发生一起伤人案件,嫌疑人将受害者刺伤,但由于刀尖所伤的位置无法确定是胸腔还是心膜,导致伤情属于轻伤还是重伤始终没有定论。
在案情分析会上,多数人倾向于定性为轻伤,但李家骐认为就这样定性难免有些草率。他决定探清最重要的一点:刀尖是否刺破心膜。连续两个月,李家骐奔波于好几个医院,直至最终正确的检查结果出来,证实受害者心膜破裂,大家一致认定重伤。
“李指导的坚持、执着,为受害者赢得了最公平的对待。”王飞飞说。“其实,我也没有同事们说的那么‘神’。”李家骐谦虚地说,那都是29年日积月累的经验,才让自己显得游刃有余。谈及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他调侃地总结为:环境脏一点、味道重一点、干活累一点,头发掉得快一点。
啃硬骨 带队攻坚克难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各类命案高发,接触高度腐烂的尸体,是家常便饭。在尸检时,李家骐要一块一块骨头摸过去,尽管腐败的尸体皮肤像肥皂一样打滑,但他不放过每一寸皮肤。由于尸体内会产生有毒气体硫化氢,甚至从尸体流出的血水都是有毒的,稍不注意,就会中毒,因而李家骐步步小心。
而让李家骐最为记忆犹新的是,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发生一宗命案后,他整整站了9个多小时,解剖了两具尸体,连警服被一旁照明的碘钨灯烤了个洞,他都浑然不知。
1995年至今,李家骐出具了无数份刑事鉴定书,案件记录本叠起来已有近1.5米的厚度,平均每年检验200余具尸体。他说,“不出错”就是他获得的最高“荣誉”。
如今,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治安环境的改善,破案打击手段的升级,命案的发案率已大大降低,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高强度的连轴工作,但李家骐表示,不能忘记初心,要继续在法医的岗位上守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海门公安微警务,审签:黄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