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公安局崇川分局陈桥派出所,提到民警蔡中旭,同事们会笑着称他为“蔡师傅”,而辖区的老百姓,则更爱叫他“小蔡警官”。这个称呼里,没有距离,只有一份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熟稔与信任。蔡中旭没有经历过影视剧中那般枪林弹雨的惊天大案,他的“战场”,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在邻里纠纷的现场,在每一个关乎群众安全感的“琐事”里。
夜市里的“定海神针”
蔡中旭分管陈桥夜市后,没有简单地采取“严打严查”。他有个“笨办法”——“溜达”。下班高峰期,他换上警服,开始在夜市里一遍遍地徒步巡逻。摊主们开始都有些怵他,时间久了,发现这个警官不一样。他会在李阿姨的果汁摊前停下,提醒她注意把电线收好,别绊倒路人;会帮第一次来摆摊的年轻小伙协调到一个更安全的位置;还会熟络地和各家餐馆老板聊天,了解最近有没有生面孔来惹事。
去年夏天,两家相邻的烧烤摊因为争抢客源发生冲突,双方情绪激动,眼看就要动手。蔡中旭正好巡逻到此,他没有立刻厉声呵斥,而是先站到双方中间,隔开剑拔弩张的双方。“老王,你家的烤鱿鱼味道一绝,犯不上动气。”“老李,客人多是好事情,和气才能生财。”他先用轻松的话语缓和了气氛,然后把双方老板叫到一边,从消防安全、经营秩序讲到法律责任,入情入理。最终,两家达成和解,还划定了各自的等候区。
从此,蔡中旭成了夜市里名副其实的“定海神针”。有他在,喧嚣中便多了一份秩序与安心。摊主们说:“看到小蔡警官的身影,心里就踏实。”
社区里的“解铃人”
治安民警的工作,大半是调解。蔡中旭的调解,不只在办公室里,更在群众的家里和心里。
辖区里有两位老邻居,因为楼上漏水导致楼下装修受损,矛盾积攒了半年,社区调解了几次都效果不佳。那天,双方又在楼道里吵得不可开交,报了警。蔡中旭到场后,没有急于判断谁对谁错。他先跟着楼下的张大爷进屋,看了被泡坏的墙角,听着老人心疼的抱怨,不住地点头。随后,他又来到楼上的李师傅家,查看了老旧的水管,理解了他经济上的窘迫。他意识到,这不仅是赔偿问题,更是心结。他把双方请到派出所的调解室,倒上两杯热茶,然后拿出了纸笔。“张大爷,您看损失在这里。李师傅,您的困难我们也理解。远亲不如近邻,为这事成天堵心,不值当。”他帮他们算经济账,更算人情账。他提出了一个分期赔偿的方案,既缓解了李师傅的压力,也保障了张大爷的权益。最终,两家握手言和。事后,蔡中旭还主动帮李师傅联系了熟悉的维修工,用最实惠的价格修好了水管。他说:“法律是底线,但化解矛盾,最终要靠情和理。把当事人的心结解开,才算真正完成了任务。”
关键时刻的“守护神”
虽然日常工作多是“琐事”,但危险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一个冬日的深夜,派出所接到报警,称某小区有一名男子因感情问题醉酒,情绪极度不稳定。蔡中旭和同事立即携带防护装备出警。现场气氛紧张,男子在楼道里大声叫嚷,手中的刀在灯光下泛着寒光。疏散围观群众后,蔡中旭让同事在后方警戒,自己则缓缓上前。“兄弟,我是派出所的老蔡,天冷,别站这儿,有啥事跟我说说?”他语气平和,像拉家常一样。男子情绪激动,根本听不进话。蔡中旭没有退缩,他保持着安全距离,持续与男子对话,分散其注意力。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男子的手臂因长时间挥舞而开始颤抖。就在他精神稍有松懈的瞬间,蔡中旭看准机会,一个箭步冲上前,用警用盾牌猛地格开男子持刀的手,同事迅速跟上,合力将其控制住。整个过程中,无一人受伤。事后,同事们问他怕不怕,他憨厚地笑了笑:“怕,怎么不怕。但那时候你不上谁上?咱穿着这身警服,身后就是老百姓,没退路。”
蔡中旭的故事,没有太多波澜壮阔的篇章。他的好警纪事,是由无数次深夜巡逻的脚步、成功调解后当事人的笑脸、以及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身影共同书写而成的。他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地铆在基层治安的第一线。他说:“警察的价值,不一定要体现在破大案上。让辖区的老百姓能安心吃一顿烧烤,让邻居之间能和和睦睦,让孩子能平平安安放学回家,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作者:贾春旸,审核:金佳佳,审签:何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