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好警纪事

从警务“小白”到群众“百事通”

来源: 市公安局 发布时间:2025-01-26 字体:[ ]

黄建飞,46岁,1999年入伍,2017年他从某部队转业加入公安队伍,现为南通市公安局崇川分局观音山派出所埭伍桥社区和国胜社区两个社区的“片儿警”。

他先后担任过治安民警、接处警民警、社区民警,经过多岗历练,让他深切感受到只有离群众更近一些,问题解决才能更快一步。短短8年时间过去了,黄建飞也实现了从警务“小白”到群众“百事通”的华丽转身。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

想到导致盗窃案件、诈骗案件发生的原因,黄建飞立马从加强硬件设施和配齐人员力量两个方面着手,统筹力量资源,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巡逻防控,提高社区的治理水平,全力守护辖区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他联合社区督促小区物业修缮损毁的监控设备,调整安保人员配备,组织辖区热心居民进行夜间巡逻、反诈宣传。同时,积极推动“智慧单元”建设,在小区进出口及企业周边加装相关设备,开展监控补盲,并将社会面监控全部接入警务室,安排警务室值守人员针对警情高发、治安复杂及人员密集区域每日开展视频巡查,力争将国胜警务室打造成了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让群众感到安全、幸福、满意。

把群众的事情当自家事

“要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去做。”黄建飞经常跟同事这样说。

有一次临近下班,所里同事在接处警的路上遇到了迷路的老人,老人既不记得回家的路,也没有家人的联系方式。他们在原地等了一会儿没有人来寻找老人,恰好老人遇到警车的地点是在国胜社区,同事便将情况告诉了黄建飞。

“正好我马上下班,我带他去转转,看看能不能想起来回家的路。”黄建飞就带着老人去附近的小区。听闻老人说,好像有点印象自己是这个小区,但是不知道具体门户。黄建飞更有信心了,就陪老人挨家挨户地问,但似乎运气差点,走了好几幢楼都没找到。

天色渐渐暗下来,老人有点着急又有点不好意思,黄建飞看出了他的窘迫,安慰道:“不要介意,小区就这么大,就当陪您散散步了。”就这样,他们走走停停还真敲对了门,老人的家人万分感激,他的孙女隔天还专门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

面对辖区群众的每一次求助,每一个问题,黄建飞都会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办,去解决。如今,埭伍桥社区和国胜社区的居民,遇到大大小小的事都愿意找黄建飞,他成了社区居民能靠得住的人、最信赖的人。由于各项工作出色,这8年来,黄建飞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受到数次嘉奖,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军转干部”。

打造南通首家“社区警校”

黄建飞在国胜社区试点打造南通首家“社区警校”,成立一支由党政、司法、消防等部门以及律师、老师、医生等18名专业力量组成的讲师队伍和一支由警务力量及义警力量组成的服务队伍,进行宣传教育、技能培训、警民联络工作开展。

据黄建飞介绍,“社区警校”设置了日常课程,通过微信群、社区警务公示栏进行告知。课程主要涵盖安防宣传、团队成员的教育培训两个方面,一周一课,遇有专项任务或重大活动期间,加密课时安排,分批次做好重点对象的宣传。同时,他们还邀请医生、律师朋友为群众开展健康讲堂、普法宣传等贴近生活的课程,群众更喜闻乐见,也增加了“社区警校”的人气。“社区警校”还配有送教上门服务,联合幼儿园、企业定制个性化课程。警校的小教室不上课时就是“会谈室”,辖区居民有事就约好在小教室碰面,“参会人员”还包括了团队成员,大家一起坐下来聊烦心事,把问题解决,把矛盾说开,化解了辖区居民大部分生活的小摩擦,让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社区警校”成立以来,国胜社区警情数量明显下降,不仅仅是因为群众防范意识得到了提升,群防群治能力、警民关系融合和社会治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作者:郭佳樊,审核:王逸涵,审签:何振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