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愿望。去年以来,市公安局新一届党委紧盯“干最好、扛红旗、争一流”目标,全面实施“4556”工作体系,全力抓好防风险、保安全、促公正、护发展等各项工作,以实干实绩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加快形成和提升公安新质战斗力,建设水准更高、品质更优、群众更满意的平安南通。年内,全市实现刑事发案数下降、破案率上升,现行命案、“八类”案件全破,平安建设主项指标全省领先。
精耕基层警务 擦亮平安底色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针对制约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突出问题,2024年以来,市公安局全面实施“强基工程”,把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作为“1号工程”,打造“红旗所队”品牌,加快形成和提升公安新质战斗力。
全市136个派出所实施提质增效攻坚行动,对治安状况复杂、维稳任务繁重、法治建设薄弱等“六类派出所”,由市县两级挂钩局领导、牵头警种开展点对点指导,帮助制定提质增效攻坚计划,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围绕数字转型、维护稳定、治安管理、践行“枫桥经验”、网络安全等维度,大力开展“特色派出所”培育打造,通过以先带后、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派出所综合实力。市公安局还制定出台《加强派出所工作八项措施》,推动勤务保障、表彰奖励、晋职晋级等全面向派出所倾斜。
警力下沉夯实基础,联勤联动守护平安。去年夏天,通城夜市商圈活力迸发,公安机关应时而动,自6月1日启动为期4个月的夏季夜经济专项巡控行动,以177个烧烤夜排档、商业综合体、交通吸引源、小区周边餐饮等四类夜经济集中区域为重点,整合派出所、巡特警、交警、机关夜巡警力,用硬核守护吹响夏夜“平安哨”,站好夜市“平安岗”,当好城市“守夜人”。
全市每天组织460余名警力高密度开展夜间进店宣防、车巡与步巡相结合的亮灯巡逻,依托警务站、移动方舱、治安岗亭的集中设卡盘查,打架斗殴等街面“六类”警情下降17.3%,民警处警到场速度提升15.4%。
数智转型升级 激活强大引擎
警务向“新”而进,数字化转型是催生新质公安战斗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以来,市公安局聚焦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深入实施“强智工程”,升级建设侦查中心,组建大案别动队、类案侦查队、片区侦查队和派出所办案队,持续推进业务、数据、人员、机制“四维融合”,构建形成“中心汇智聚能、全警增智提能、实战用智赋能”的数字合成作战新体系。
针对当前大型活动举办日益频繁,公共安全风险随之加大的实际,南通公安主动顺应新形势,探索智慧化安保新模式,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数据分析、畅通扁平可视调度指挥、构建全域动态防护机制,努力将大型活动安保做到精准化、高效化、无感化,去年全市446场大型活动安全顺利举办。
警务数字化转型蝶变也让群众和企业在办事中得到实惠。市公安局围绕“线下一扇窗、线上一张网”工作布局,全力打造与现代城市气质相匹配的“好办”公安政务服务体系。线下,市、县两级建成11个公安政务服务大厅、115个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实现6大类32项高频公安业务“一窗通办”,打造形成“3公里、15分钟”公安便民服务圈。线上,升级公安便民服务“一张图”,被公安部确定为科技成果试用项目,在全国多地推广。
汇聚义警力量 共筑“守望联盟”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去年,市公安局创新部署单位联盟群防群治“蓝背心工程”,发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履行平安建设的社会责任,围绕党政机关、水电油气、金融文博等重点要害部位以及校园医院、企业园区等集中连片区域,组织发动单位保安人员组建“蓝背心”巡防队,在每日上下班高峰两个时段、治安形势复杂的夜间3个时段开展单位周边巡逻防控,打造群防群治新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635家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蓝背心工程”参加人数突破2000人。巡防队员统一纳入“单位智巡”平台管理,发现突发案事件、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等紧急情形可通过与公安机关“一键联动”,成为社会面巡逻防控的重要力量、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的有益补充。
做大群防群治队伍,做强最小应急单元。市公安局还牵头成立“义警联盟”,以村居(社区)为基本单元,社区民警为牵引,整合社区辅警、网格员、保安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力量,宣传引导和动员商铺业主、物业工作人员、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自愿参与群防群治的人员加入平安志愿者队伍,重点帮助开展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巡逻防控、防范宣传、隐患排查、现场保护等工作。全市公安机关同时依托村居(社区)党群活动室、警务室,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综合哨点”1788个,在医院、大型商超、工业园区等建立“专业哨点”179个,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南通日报》2月13日1版,审核:李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