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南通市公安局
南通“蓝背心”织密群防群治平安网 来源:江苏法治报 发布时间:2025-04-25 字体:[ ]

    自2024年7月“蓝背心工程”启动以来,南通街面见警率提升至92%,刑事发案数下降20.7%,破案率上升9.2%,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目前,南通已有700余家单位、超2000名保安参与“蓝背心工程”,每天900余名保安员参加巡防,累计发现各类隐患问题线索437条,协助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8名,成为了一支不可或缺的平安建设生力军。

    规模化联动 织密平安“防护网”

    去年以来,南通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牵头,创新实施单位联盟群防群治“蓝背心工程”,探索打造规模化、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群防群治“四化”新模式,构建形成党委领导、公安靠前、单位参与、全民响应的平安建设新格局。

    市委政法委联合市公安局,整合教育、卫健、金融等12个行业主管部门力量,动员7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构建“2+12+N”组织架构,形成“党政牵头、行业协同、全民参与”的联动机制。2000余名“蓝背心”队员纳入社会面巡防体系,覆盖重点区域巡防线路165条、值守点位700个,实现“点上守、线上巡、面上控”立体化防控。

    “蓝背心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全域联防”,打破了传统单位安保“只守自家门”的局限,将巡防范围向周边延伸。例如,校园保安在上下学高峰时段协助疏导交通,企业安保夜间联合巡查周边治安复杂区域,形成“一企护一片、一校保一方”的辐射效应。

    信息化支撑 打造巡防“智慧脑”

    南通公安联合中国移动南通分公司,专门研发应用“单位智巡”系统精准调度,实行“一人一卡、一屏统管”,让巡防力量知道如何巡、责任单位知道怎么管。巡防员配备智能终端,实时定位、语音对讲、一键报警功能集成,确保突发警情“秒级响应”。系统设置“五个必巡时段”,通过打卡记录量化考核,巡防质效全程可视化。

    同时,实现了风险隐患“云上闭环处置”。“蓝背心”巡防队员发现安全隐患或矛盾纠纷后,通过平台即时上报,信息同步推送至公安、单位和辖区网格员,形成“发现—上报—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

    “蓝背心工程”实施以来,巡防队员第一时间累计发现并整改隐患148处,化解矛盾纠纷39起,有效筑牢风险防控“第一道防线”。

    专业化培育 锻造治理“生力军”

    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先后联合制定出台了《“蓝背心工程”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八项职责、22条措施”,建立市、县、派出所、单位四级管理员队伍。通过岗前培训、实战演练、见义勇为表彰等机制,提升队员法律素养和应急能力,确保“蓝背心”队伍懂基础法律法规、会常用实战技能。

    同时,充分发挥“蓝背心”队员的优势,引导当好巡防员、信息员、调解员。一改“坐岗值守、只管内部”保卫模式,延伸重点单位“守护圈”,街面见警率提升至92%;他们积极化身为风险感知的“哨兵”,上报线索39条,协助抓获嫌疑人15名;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就地化解小矛盾、小纠纷,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

    从“警力有限”到“民力无穷”,南通单位联盟群防群治“蓝背心工程”不仅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更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激活基层力量,实现了治安防控从“单打独斗”向“共建共治”的跨越,以“单位联盟”破解群防群治力量分散难题,用智能化手段推动巡防工作标准化、可量化,引导企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平安建设“利益共同体”。

    南通公安将继续深化“蓝背心工程”的规模化、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四化”路径,推动更多“蓝背心”成为平安建设的“千里眼”“顺风耳”,让“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底色更加鲜亮。

    (《江苏法治报》4月23日1版,审核:李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