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22年,他辗转户籍、社区、案件等多个岗位,样样精通,诠释了“全岗通”的坚守与担当,岁月的风霜染白了他的双鬓,却从未磨灭他眼中对公安事业的执着与热忱。如今的他,虽已52岁,却依旧如一台永动机不知疲倦,以吃苦耐劳、肯干精干的作风,奋战在打击犯罪的最前沿。他就是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城西派出所副所长曹海峰。
多岗淬炼,“全能型”民警的硬核底色
他的从警生涯始于户籍岗位,在那个没有高速扫描仪和联网数据库的年代,曹海峰靠着一双“铁脚板”,走遍了辖区每一条街巷。面对海量的户籍档案和繁琐的业务办理,他以工匠精神对待每一本户籍簿、每一份证明材料。在城南所做户籍民警时,他曾为核实一名居民的出生日期,翻阅数十年的老档案,走访民政局、改制企业,最终为群众解决了困难多年的难题。他不仅熟练掌握户籍政策法规,还创新工作方法,将户籍信息与社区管理相结合,为后续的案件侦破工作积累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后来,曹海峰转岗社区民警,走街串巷,如数家珍,哪家有矛盾,他都第一时间赶到,善于倾听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
如今,作为案件副所长,他将多年积累的综合经验运用到案件侦破中,无论是线索梳理、证据收集,还是审讯技巧,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
吃苦耐劳,“老黄牛”精神的时代诠释
如果说多岗位经历拓宽了曹海峰的广度,那么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定义了他精神的厚度,尽管已过知天命之年,曹海峰却始终保持着年轻民警的冲劲和干劲,带头主办各类案件,“吃苦耐劳”不是口号,而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本能。侦破重大案件时,他总是冲锋在前,与年轻民警一同熬夜加班。
9月的一个晚上,村里发生一起冒充公安民警的案件。值班组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往现场,并将现场多名嫌疑人带回派出所调查。因案情复杂,在家中休假的曹海峰获悉后连夜赶回所内,组织全所警力集中攻坚,开展案件侦破工作。两小时内,他迅速攻破两名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并根据该二人供述,于次日中午将其余多名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在侦查过程中,曹海峰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将他的韧劲、细心和丰富的经验融入案件的最末端。他将所有获得的信息记录全部都贴在白板上,拿着不同颜色的笔勾画、连线、注释。正是在这样日以继夜、看似笨拙实则精准的“深耕细作”下,分散的线索被一点点串联、编织,最终汇聚成明确的抓捕方向。
初心如磐,平安路上的守望灯塔
与曹海峰共事过的同事都知道,他走路很快。无论是在出警现场还是调解纠纷,为民办事的路上,他的步伐总是略显急促却又特别坚定。这步伐,是他三十年从警生涯刻入身体的习惯,更是一种姿态——把事情想在前面,把行动赶在前面,把平安送到群众身边,这座“平安灯塔”不仅用光芒指引方向,更能用脚步丈量担当。
在所里三楼的走廊上,有一面墙展示着党旗下的红色坐标。曹海峰就是党支部以工作实绩、日常表现和群众口碑为基准,通过党员评议选树的“红色坐标”。从警多年,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使命。他说,警察的职责就是守护,无论年龄多大,只要还能干,就要继续干下去。他是案件副所长,也是四班值班长。对照上级工作要求,他带头落实值班长坐堂制度,指挥调度当天接处警工作,督办交办当日重要事项,对社会面巡逻质态等进行巡查,对当日接处警回警质量严格把关,对案件侦办注意事项及时提醒。同时,他带头参与接处警,就算是深夜紧急处警、巡逻清查,曹海峰都全力以赴,从不抱怨。他的这种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正因为他认真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所里的新老民警个个敬佩他,认同他,尤其是年轻民警、辅警,都愿意跟着他冲锋在前、攻坚克难,在各项工作中争先进。
岁月流转,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他如海般宽广的胸怀——装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装着对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时光荏苒,磨砺的是筋骨,淬炼的是他如山般坚定的步伐——每一步都踏石留印,每一次出发都义无反顾。他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用“纳百川”的细腻温情,润泽了千家万户的心田;他用“坚如峰”的沉稳身影,为辖区竖起了一道最安心的平安屏障。
(作者:朱燕,审核:凌扬,审签:陆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