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通州区公安队伍里有这样一位女民警,她战时为警,训时为师,既承担着繁忙的警务工作,又肩负着教学育警的神圣职责, 她就是警营里的心理师——杜晶。杜晶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苏州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南通市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委员,连续多年被南通市公安局聘请为心理学兼职教官、南通市心理健康服务队骨干成员。
杜晶,女,1987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通州区公安局办公室秘书科民警。自2012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杜晶同志充分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将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作为从优待警的重要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精心开展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多年来,由她撰写的多篇心理学方面调研文章分别被公安部政治部、江苏省公安厅内部刊物录用。
守护民警“心”健康 注入警营“强心剂”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人民警察作为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之一,背后承担着的是比常人多出很多倍的艰辛、担当和危险。“长时间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使得一线公安民警承担着沉重的身心负担。公安队伍其实是一支极需心灵呵护、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的特殊群体。”警察虽然是常人眼中英勇无畏的钢铁硬汉,但是他们同样也是食人间烟火的血肉之躯,要承担的压力和挑战比其他工作更大。
杜晶在从警之初,面临着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力量薄弱、心理咨询设施短缺的困难,百事待兴、白手起家,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她紧贴实战需求,深入基层一线,积极指导派出所开展民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多次参加省公安厅、市公安局组织的心理教官“送教下基层”志愿活动,她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通过愉快的互动教学为民警讲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帮助民警正确认识压力、积极应对压力,达到疏导工作压力、快乐工作生活的目的。
她始终相信星火可以燎原。在她的坚持下,心理健康工作也打开了新局面,她的手机号码变成了警营内部的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当民警、辅警以及家属遇到了心理烦恼,大家总喜欢打电话给她“咨询”一下,婚姻情感、亲子沟通、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舒缓,无论多晚,她都会陪战友们聊上一会,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她也成为警营里远近闻名的“心理专家”。
筑牢民警“心”防线 打造战时“减压阀”
作为全局唯一的一位心理骨干,近10年的时间里,杜晶从基层派出所开始调研,起草文件、建立台账,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建立起了一支由民警心理咨询师、心理管理师以及以政工干部为主体的兼职心理健康辅导员组成的心理服务队伍,指导多家派出所成功建成心理舒缓室,并以优异成绩通过南通市公安局验收评比,为区公安局逐步建设了以民警心理健康服务站为龙头,以基层派出所心理舒缓室为支撑,为广大公安民警、辅警以及家属提供心理训练、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的“三位一体”的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现民警心理服务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普到专”的三阶段跨越,是区公安局心理服务工作有序推进的具体牵头人和执行者。
服务基层“心”关爱 架起警民“连心桥”
除了做好民警心理健康关爱工作,建设广覆盖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是近年来的工作重点。在长期公安工作实践中,杜晶也热心于参与社会公益工作,不断拓宽心理辅导接触面,让心理帮扶走出警营、辐射社会。2023年3月,通州区14岁少女因抑郁跳河轻生。在了解到消息后,她第一时间与“润禾”工作站取得联系,对少女进行上门心理疏导。一段段促膝长谈,一次次悉心呵护,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如今她变得阳光、开朗,并自愿加入志愿服务队,把爱传递到更多角落。
多年来,杜晶还致力投身于“一户一策”精准微关爱服务工作,同区妇联、团委的志愿者们一起,同向同行、用爱用情,为未成年人困难群体提供的“一对一”暖心陪伴、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等专项服务,全力做好困境妇女儿童微关爱服务,切实帮助困境妇女儿童提升家庭获得感和幸福感。11岁男孩自幼失去了母亲,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不仅小小年纪就要照顾自己,有时还要为病发的父亲洗衣做饭。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杜晶自告奋勇成为了孩子的心理老师,不仅时常走访探访,送去食品衣服,还时刻关注他的思想活动和心理健康情况,为他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信息,帮助他从小懂得知恩感恩,不畏挫折,做到自立自强,乐观向上,呵护困难儿童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