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又是一年开学季。广大师生满怀憧憬重返校园或即将开启新的学习旅程,然而,不法分子也瞄准了这一特殊时期,精心编织各类诈骗陷阱,企图利用学生及家长信息不对称、社会经验不足或急切心理实施诈骗。为有效保护广大师生、家长的财产安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警方特别梳理开学季高发诈骗类型及防范要点,提醒大家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一、高发诈骗类型需警惕
“缴费类”诈骗:
假冒学校/老师收费:诈骗分子通过伪基站、短信群发、木马链接、潜入班级线上群等方式,冒充学校财务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发送虚假缴费通知(如学杂费、资料费、培训费、活动费、疫苗费、保险费等),要求家长向指定账户转账或扫描二维码支付。此类信息往往语气急迫,利用家长对老师的信任。
假冒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补贴”:谎称有“助学金”、“困难补助”、“教育退费”等政策,要求提供银行卡信息、验证码或先行支付“手续费”、“保证金”才能领取。
“假冒身份类”诈骗:
冒充老师/同学/朋友借钱:盗取或仿冒老师、同学、亲友的社交账号,以急需用钱(如交住院费、买机票、代付等)为由请求转账。通常会编造各种紧急情况,利用同情心或碍于情面不便核实的心态。
“兼职刷单类”诈骗:
利用学生想赚取零花钱的心理,在社交平台、兼职群发布“足不出户、日赚斗金”、“刷信誉、返佣金”等虚假兼职广告。前期小额返利骗取信任,后以“任务未完成”、“卡单”、“需连续刷单”等借口诱骗不断投入大额资金,最终无法提现。
“校园贷/培训贷”陷阱:
以“零门槛”、“低利息”、“放款快”为诱饵,诱导学生办理非法“校园贷”购买高档消费品或支付高额培训费。实则暗藏超高利息、服务费、违约金等陷阱,利滚利导致债台高筑,甚至遭遇暴力催收。
与不良培训机构勾结,诱导学生办理“培训贷”支付高额学费,但课程质量低劣甚至无法兑现承诺,学生背负沉重债务。
“游戏交易/虚拟物品类”诈骗:
在游戏聊天频道、交易平台发布低价出售游戏装备、皮肤、账号或高价收购的虚假信息,诱导玩家脱离官方平台交易,在收款后消失或发送虚假链接、木马程序盗取账号资金。
二、筑牢防线,防范要点记心间
核实身份信息是关键:凡是收到涉及转账汇款、索要个人信息(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的通知(无论来自“老师”、“学校”、“官方机构”或“亲友”),务必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学校官网、电话、当面)或原有联系方式进行二次核实确认,切勿轻信短信、陌生电话或网络消息;官方渠道缴费最安全:缴纳学杂费等费用,务必遵循学校官方通知的缴费方式和指定账户(如学校财务处、银行对公账户、官方APP等)。不点击不明链接,不扫描陌生二维码支付,不向个人账户转账。
游戏交易走平台:买卖游戏账号、装备等,务必选择官方认证或信誉良好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拒绝私下交易、先付款后交货。
遇事不慌多求证:接到可疑电话、信息,或遇到无法判断的情况,切勿慌张操作。第一时间挂断电话、停止交流,可拨打110报警或向学校保卫处、辅导员咨询求证。
三、警方提醒:
转账汇款前,务必“三思”:思对方身份真假?思信息渠道是否可靠?思操作流程是否合规?
未知链接不点,陌生来电不接(或接听需警惕),个人信息不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下载并实名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学习防骗知识,筑牢手机防护墙。
开学季是充满希望的新起点,请广大师生、家长务必提高防范意识,掌握反诈知识,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如不慎遭遇诈骗,请立即拨打110报警,并保存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
(作者:陈奕,审核:侯志君,审签:范文)